新冠抗原检测火到“出圈”!但它真的适合你吗?

最近新冠抗原检测比较火,在网上看到有很多视频或者文章向大家介绍如何做或是自己的实际亲测体验。但是且慢,新冠抗原检测真的适合你么?

新冠核酸检测是怎样的?

想必大家已经对新冠核酸检测耳熟能详了。

这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把采样标本中的遗传物质RNA扩增,如果按国内标准,扩增40次的话,大约是1万亿倍(1099511627776倍);按欧美标准也是扩增了大约10亿倍。然后再去检测病毒核酸,所以准确率很高,接近100%,是诊断新冠的金标准。

但它的缺点就是流程复杂,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来处理,整个检查至少需要4-6个小时才能出结果,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抗原检测有什么不同呢?

抗原检测是通过用试剂盒中的抗体去寻找标本中是否存在抗原,来判断检查结果阳性与否。通常来说,用户自己在家就可以操作,一般15分钟就能出结果,而且价格也更便宜。

听起来很不错,但为啥之前抗原检测没有在国内普遍使用呢?

你想的没错,这种检测方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够准。

“假阴性”与“假阳性”

在决定抗原检测是否真的适合你之前,大家需要先了解两组重要的概念:“假阴性”和“假阳性”,以及与之相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中假阴性是指:检测结果是阴性,但实际上有感染病毒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漏诊,那么一个检查项目不漏诊的概率就是它的敏感性假阳性则是指检测结果是阳性,但实际上并没有感染病毒,也就是所谓的误诊,同样的,一个检查项目不误诊的概率就是它的特异性


 “您怀孕了,恭喜恭喜!” “不,您这大肚子只不过是胃病而已”

按照国家批准上市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的标准,它的敏感性应该达到75%-98%,特异性达到95%-99%。

我们用上面刚分享的假阴性、假阳性的概念来模拟一下:假定你买的这款试剂的敏感性是85%,特异性是97%,你自己在家检测了一下。结果是阴性,那说明什么?

咱们国家整体的疫情防控还是挺好的,所以新冠的自然人群发病率很低,大约全人群的平均自然发病率不到百万分之一。

假定你生活的城市有一千万人口,并假设某个时间点新冠病毒的感染率是百万分之一,整个城市真实的新冠感染人数应该只有大约10人(1000万x百万分之一),用这个漏诊率达到15%的抗原试剂盒去做检查,我们会漏掉其中的1.5人(10×15%),但是因为分母足够大,则阴性结果是准确的概率依然近乎100%。

粗略计算公式:九百多万的真实阴性结果/真实阴性结果+漏诊的1.5个病例 x100%*。

抗原试剂盒真的好用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抗原试剂盒不挺好的么?

别急,其实真正问题比较大的是当你检测出来的结果是阳性的时候。

还是使用上面的假设条件,用这个误诊率达到3%的抗原试剂盒去做普通人群的筛查,我们会得到约30万个阳性结果(1000万x3%),但这其中真正感染新冠且被检出的患者数量只有8.5人(10-1.5)。

那么此时,你自己检测出来的阳性结果是准确的概率只有大约8.5/30万,也就是不到十万分之三。

换句话来说,除非被检测人群中的新冠发病率已经很高了,否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机进行抗原检测得到的阳性结果基本都是假阳性,也就是误诊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自己在家做抗原检测,结果阳性了怎么办?虽然我知道你大概率是被冤枉的,但是为了给你摘帽子,证明你的清白,你还是得去做核酸检测来进行二次确认。

那既然这样,干嘛不一开始就直接做核酸检测呢?嗯,好问题!

抗原检测的适用情况

因此回过头来看,国家卫健委在之前3月初发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清晰的指出了它的使用场景: 

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

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

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其中前两者都是有相对较高感染风险的人群,换句话来说,这部分人群的新冠发病率会显著高于普通大众,所以用抗原检测来帮助快速判断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

而第三者虽然是留了一个口子给有自我需求的普通大众,但是卫健委同时也呼吁大家“一般人群不要随意做抗原检测”。原因就是普通人群做了抗原检测的结果即使是阳性,一般也都是假阳性,你还得再去做核酸来“自证清白”,所以是徒增烦恼,多此一举。

注释:以上计算模型进行了近似简化

文章来源于: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