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肝硬化导致的多凝血因子缺乏

案例经过

一日,常规工作中发现风湿免疫科门诊一例凝血四项中APTT单独延长,同日医嘱的内源性凝血因子多个减低,分别为FⅧ:C11%,FⅨ:C 1%, FXI:C 2%,FXII:C 8%,狼疮抗凝物(LA)(SCT-NR:2.45、DRVVT-NR:2.01)。推测内源性凝血因子减低是LA阳性导致,遂做梯度稀释,最后以最大稀释倍数80倍报告:FⅧ:C39%,FⅨ:C 11%, FXI:C 7%,FXII:C20%,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内源性凝血因子检测易受LA阳性抑制,影响结果减低。并且与临床医生沟通,解释因子检测方法及LA阳性的影响,可能患者本身的凝血因子并不低,需结合临床表现整体评估该患者抗凝还是止血。临床医生表示理解。

回看住院病历,一个多月前,该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Child-PughA级、结缔组织病,从消化科转入风湿免疫科,凝血四项:PT:16.6s、APTT:93.2s、FIB:3.14g/L、TT:16.5s;APTT纠正试验即刻和孵育均不纠正,凝血因子:VWF:292%,FⅡ:C68%,FⅧ:C 16%,FⅨ:C 6%,FX:C 45%,FXI:C 10%,FXII:C13%;狼疮抗凝物强阳性(SCT-NR:2.62、DRVVT-NR:2.09),b2GP-1-IgM:阳性(33.4CU)。

血液科会诊意见:针对凝血功能异常,不排除与肝硬化相关,治疗上可予患者维生素K肌肉注射治疗3天,若有出血倾向间断输注血浆。风湿免疫科考虑患者无出血倾向,未输注血浆。

案例分析

患者内源性凝血因子减低且LA强阳性,疑为内源性凝血因子减低是LA强阳性导致。患者肝功AST 52U/L、PA 12.60mg/dL,TBA 32umol/L,TBIL  23.9umol/L,DBIL 9.5umol/L,其余正常,FⅡ、Ⅴ、Ⅶ正常,肝硬化导致的可能性不大。为了验证LA阳性导致的因子减低,笔者根据唐宁老师的文献[1]进行如下试验:

1. 在STAGO-R-Evolution仪器上将患者血浆(PP)和正常混合血浆(NPP)同时进行内源性凝血因子检测 (基于APTT一期法),再将PP稀释80倍(本仪器的最大稀释倍数),分别记录数据。

2. 将沃芬IL公司硅化凝固时间确认(SCT-C)试剂代替STAGO配套试剂PTTA定标,然后检测凝血因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试剂定标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对比

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产生,少数在内皮细胞等部位产生,肝脏损伤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其减低,从而影响凝血功能。狼疮抗凝物(LA)是一种能与带负电荷的磷脂或磷脂蛋白复合物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属于抗磷脂抗体(APL),可干扰依赖磷脂的体外凝血反应,使凝血时间延长。

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FⅧ、Ⅸ、Ⅺ、Ⅻ的检测基于APTT一期法,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LA的存在竞争APTT试剂中的磷脂使APTT延长,进而导致FⅧ、Ⅸ、Ⅺ、Ⅻ减低。虽然稀释可减低LA的干扰能力,但过大的稀释倍数也减低了因子含量,因此,最终的检测结果也可能是减低的。

SCT与APTT原理相同且含有足量磷脂,可完全中和血浆中的LA,消除干扰。通过不同试剂定标凝血因子活性对比,验证本案例的多因子活性减低为LA所为,而非肝硬化导致。(本案例的对比试验第二日做完之后再次电话告知临床医生)

总  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临床检验的技术和手段得到很大提升,检验项目繁杂,新或次新项目的检测方法和局限性临床医生可能不完全了解。基于这样的前提,检验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仪器性能、检测原理及方法的局限性,出现易被误解的结果时及时与临床沟通,解释可能存在的干扰,辅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N. Tang and S. Yin. An Easy Method to Eliminate the Effect of Lupus Anticoagulants in the Coagulation Factor Assay[J]. Clin Lab, 2016, 62: 1363-1365.

文章来源于检验医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